淺談凱恩斯

凱恩斯是馬歇爾的弟子,父親也是著名學者。筆者一直感覺出自精英背景的凱恩斯對群眾智慧存在保留,支持靠著社會上的頂尖人物(例如他本人)對群眾行為加以引導。他在股票市場的投資經歷,或許加深其對個人理性的質疑。凱恩斯主張以政府力量調控經濟,偏離了新古典學派認為市場可以自然調節的觀念。以影響力而言,凱恩斯的「通論」可以被拿來與史密斯的「國富論」、馬克斯的「資本論」及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三大巨著相提並論。

 凱氏認大蕭條原因在於工資下調欠缺靈活、流動性不靈及需求不足,建議由政府擴大公共支出來帶頭推動經濟,更認為乘數效應(multiplier effect)會令政府的調控能力事半功倍。即使在一般情況,由於私人投資的力度時有波動,凱氏覺得政府依然要積極參予投資以確保社會總投資額穩定。凱氏卒於一九四六年,但其追隨者(Keynesian)繼續主張政府積極調控經濟,而凱恩斯思想遂從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主導了不少國家的經濟政策。這種偏離了依靠個人判斷的「大政府」理念終於在七十年代碰壁政府能夠帶動增長兼確保經濟暢順運行的神話,在「滯脹」(stagflation)發生後為之破滅。   菲立曲線(Philips curve)所呈現的關係曾經被認為是支持凱恩斯學派的最佳鐵證,但後來卻被佛利民及菲爾普斯挑戰而崩潰。期後凱恩斯學派改進了菲立曲線,將對通脹的定義收窄為未被預期的通脹(Phillips curv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anticipated inflation and non-structural unemployment),修正了對通脹與失業關係的釋。

凱恩斯提倡以政府力量抵抗大蕭條,在工資頑固、銀業受創及外貿萎縮的困境下可以帶來一定刺激,尤其在公眾信心方面。可惜凱氏把應急的理念看成普遍的經濟原則(通論;General Theory),高估了政府直接參予發展及判斷投資成效的能力(亞當史密斯早在國富論中說過「每一個人處於自己的位置,顯然能夠作出比政治家和立法者更好的判斷」),又忽視乘數效應的果效會被排擠效應(crowding out effect)所抵消畢境羊毛還是出於羊身上,所有公共開支其實源於納稅人—政客、官員並沒有向社會注入額外財富。換而言之,政府花的一分一毫來自國民口袋或以債渡日(亦即先洗納稅人的未來錢),並非真正創造財富!經濟成長始終有賴一系列「正和」(net sum)政策。

比較起一眾新古典經濟學者,凱恩斯更能明白心理及交易費用的重要性。前者最終在卡納曼手中備受正視(卡氏於2002年獲諾貝爾獎)。至於交易費用,高斯、艾智仁、德姆塞茨、張五常及巴賽爾等學者(新制度經濟學)讓我們知悉良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改善市場效率是以市場運作不理想可以靠賴改革制度而非必須擴大政府直接投資。

最後要指出,儘管凱恩斯學派對通脹比較容忍,凱氏本人深明通脹之害!

 

 

 

 

One Response to 淺談凱恩斯

  1. ricm says:

    I absolutely agree with your opinion about keynes.

    The officials should think a deliberate consideration of how to spend, not abitrarily spend on diffient areas. It sounds like what paul krugman’s saying also.

    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of increasing the government spending to maintain the investment rate is trying to change people expectation in short term. The financial and capital market will thus be more stablized.